乐鱼在线心理---您身边专业、贴心的心灵伙伴!

南京心理咨询 > 精神分析 > 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上)

心理学家及流派
联系我们

咨询热线:

025-84584678

安娜·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上)

发布时间:2024-05-03 浏览次数:1次

安娜· 弗洛伊德 自我 防御机制研究的贡献
杨慧芳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17年1月第1期

摘要:安娜 ·弗洛伊德是自我 心理学 形成过程中的过渡性人物。在防御机制的理论方面,她重视自我的作用,把自我作为了解伊底和超我的媒介。她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弗洛伊德的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并提出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此外,安娜还详细地阐述了自我防御的对象及动机。在临床实践方面,安娜发现,自我防御机制的运用有着一定的规律性,不同个体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可能采用不同的防御机制。

关键词:安娜 ·弗洛伊德;自我;防御机制;防御措施

一、引言

安娜 ·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 精神分析 之父”西格蒙德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最小的女儿, 儿童 精神分析的先驱和自我心理学形成的过渡性人物。在心理学理论观点上,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伊底一自我一超我人格结构模型,并进一步发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的看法。她重视自我的作用,但却反对伊底对心理活动具有绝对的支配作用。她指出:“精神分析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它从一开始就关注自我及其异常表现,而研究伊底及其活动方式永远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终始如一的:即矫正心理异常,使自我恢复其统一性。”①随着精神分析研究的焦点从伊底转向自我,安娜对分析的任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尽可能地了解构成心理人格的三个结构,研究它们彼此之间的 关系 ,以及它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②此时,分析师的任务不再只是对伊底进行分析,而是要平等和客观地考虑伊底、自我和超我这三个结构中的潜意识成分,将潜意识中的内容带入意识层面。

然而,伊底和超我并非在所有条件下都适合观察,这与自我存在极大的差异。当伊底处于一种满足的平静状态时,本能冲动不会因为寻求满足而侵入自我的领域,并随之产生紧张感和不快感,这时我们对伊底的内容就会一无所知。当超我与自我之间处于和谐的关系时,超我的图景总是倾向于变得模糊,我们将无法藉由内心知觉(endopsychic perception)获知其情形。由此,安娜认为,“这就意味着适合我们观察的领域始终是自我。可以说,自我是我们试图了解其他两个结构的媒介”。

在安娜看来,在对心理过程进行精神分析观察时,所有的重要信息都是通过对来自对立面之侵犯的研究而获得,伊底和自我的侵犯是观察的素材。不同的本能冲动不断地寻求从伊底闯入自我,它们在自我中有机会接近运动器官,再通过运动器官来获得满足。在有利的情形下,自我并不反对入侵者,这时本能冲动得到满足,紧张感就会缓解。在不利的情形下,自我会发动反击,并侵入伊底的领地,凭借适当的防御措施或防御操作(defensive measures o rmaneuvers)使本能永久地失去效用,以保护自己的边界。相应地,自我的观察功能所传递的伊底冲动可分为两种:毫不失真的伊底冲动和被自我的某些防御措施修正过的伊底冲动。后一种伊底冲动让我们看到了在同一时刻运作的两个心理结构,其所传递的信息比前一种更有价值。在后一种情况下,安娜认为分析师必须关注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s),将注意力从伊底转向自我。通过对患者自我潜意识的防御操作进行分析,分析师才能重现本能所经历的转化过程,此时,分析师获得的是患者的本能生活和自我发展两方面的知识,而不仅仅是对伊底的直接解释。从分析技术的角度而言,对自我防御机制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种“整合”之路径,结合了伊底分析和自我分析,能够更加全面地描绘出被分析者内心的图景。这正是安娜重视对自我防御机制研究的原因,对防御机制的分析能够有效达到她所提出的分析师的目标,即了解人的心理结构的完整图景。

二、防御机制的系统阐释

通常,分析师在对患者进行精神分析时,经常会遇到患者的抵抗,安娜认为这是患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手段。对此弗洛伊德及其同事很早就做过一些研究,陆续地提出了一些自我防御机制。1936年,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对此做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她在整理其父亲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

(一)防御机制的涵义

弗洛伊德最早在《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一文中提出“防御”(defence)概念,它是指以描述自我为应对痛苦的或无法忍受的观念和情感而做出的努力。这是后来的“自我防御”概念的先导。之后,这一概念逐渐被“压抑”(repression)取代。1926年,弗洛伊德重拾防御概念,声称再次使用这一概念毫无疑问是有益的,并对防御和压抑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假如我们将‘防御’明确作为一种总称,即自我在可能导致神经症的冲突中所使用的技术的总称,那么,我们与此同时就保留了‘压抑’这一术语并将其作为一种特殊的防御方法”④。尽管安娜接受了弗洛伊德对防御机制的定义,但是她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实际上扩展了这一术语的含义,认为防御机制是“自我在正常发展的过程和神经症中用来回避痛苦的或不快的情感(不仅是冲突)的方式和方法”⑤。即,防御机制既可以是适应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为了更清楚地界定防御机制,安娜认为有必要区分防御机制和防御措施。在安娜看来,可以从病理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区别。防御机制与神经症的联系更紧密,更具有临床上的重要性;而防御措施与正常发展联系更紧密,与性格形成关系更密切,不能将防御措施特定地与任何主要的神经症联系起来。然而,随着防御机制的类型不断增加,它与防御措施的差异越来越难以区分,二者之间的分界线越发不明朗。在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基于防御目的被使用。例如,睡觉本身并非一种一般的防御措施,更非一种防御机制,但它可以被用来防御和避开攻击冲动。当人们在特定时间使用睡觉时,它就可以是防御的。在进一步解释防御机制与防御措施之间的差异时,安娜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类比来说明。她指出:“我把防御机制比作武器,仅仅以武器的形式存在,如长矛和枪支等。而在特定时刻,其他东西也可被用作武器,如平底锅。平底锅并不是武器,它的存在基于其他目的,只是在某个时刻被用作武器。这意味着压抑或投射始终是防御机制,而被短暂地使用的扮小丑或其他很多活动则是防御措施。”⑥因此,防御机制是指那些在正常或病理的情况下为了保护自我而开发的现成的工具,专门用于此目的。防御措施则可能是任何形式的活动,在正常情况下可以表达完全不同的东西,但也可被用于防御的目的。

(二)防御机制的类型

安娜系统地总结和扩展了弗洛伊德对自我防御机制的研究。她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出其父亲提出的十种防御机制,即压抑、隔离(isolation)、退行(regression)、抵消(undoing)、投射(projection)、内投(introjection)、转向自身(turning against the self)、反向形成(reaction formation)、反转(reversal)和升华(sublimation)。

压抑是指潜意识地将冲突的或痛苦的冲动、思想、观念或情感阻挡在意识自我之外或驱逐出意识自我,压入潜意识中使之遗忘。压抑是最有效的和最危险的防御机制,原因在于:意识从所有的本能与情感中撤离出来会导致自我的解离,而这可能会导致人格的完整性遭受永久性的破坏。隔离是指将情感从观念或思想方面分离开来。如医学专业的学生解剖尸体时不带有关于死亡的情感。弗洛伊德认为隔离是强迫症的一种防御机制,指将某种行为与其他的心理部分隔绝开来而表现为一种强迫性的仪式活动。退行是指个体遭遇挫折、精神创伤或患有精神疾病等时,放弃已经学会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方式或技巧,回归到先前水平的功能或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例如,一个5岁的小男孩在弟弟或妹妹出生时再继续尿床。抵消是指象征性地或实际否认以前不被接受的思想或行为。例如,一个强迫性洗手神经症患者,可能象征性地以洗手来抵消过去由于手淫产生的罪恶感。投射是指个体根据其需要和情绪体验,将自身的特征转移到其他人身上。转移的对象多为个体内心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情感、冲动和思想。例如,一般人们拒绝承认自己有某种罪恶念头或恶习,却指责别人有这种罪恶念头或恶习。内投是指把外部 客体 的某些特征吸收到自己的自我或超我中。例如,当一个人羡慕他的老板时,他会采用老板的策略和品味。转向自身是指将攻击冲动转向自身,用自我毁灭的思想或行为取代对其他对象的攻击性。例如,一个怨恨父亲的男孩不会去伤害父亲,而是将自己锁在衣柜里长达四五个小时,以释放自己的攻击冲动造成的紧张。反向形成是指将内心的欲望冲动逆转到对立面,用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嫉妒心很强的姐姐隐藏自己的嫉妒,反而对弟弟非常地关心和爱护。反转是一种类似于反向形成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称之为“本能的变化”,是指本能欲动的目标或对象向对立面转变,如施虐狂和受虐狂。升华或称本能目标的移置是指通过改变冲动或欲望的目标或对象使其变得更为社会所接受以部分地满足自己的冲动或欲望。经过升华,人们的冲动或欲望将趋向社会所赞许的活动。如人们将攻击性驱力转移到运动竞技上。

同时,安娜还提出了五种新的防御机制,它们分别是对攻击者的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ggressor)、利他主义(altruism)、否认(denial)、自我约束(ego restriction)和禁欲(asceticism)。她把主要注意力放在自己提出的这五种防御机制上,并对它们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对攻击者的认同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恐惧的人或对象的行为和特质进行模仿,将自己从受威胁的角色转换为实施威胁的角色,以此来减轻或消除自己的恐惧心理。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患者是这种防御机制的典型案例。利他主义是指我们自身的本能冲动为了他人的利益而做出的“利他性屈从”(altruistic surrender)。安娜认为这是一种正常而不那么明显的投射形式,即通过分享他人的满足来满足自身的本能。她描述了一个年轻的女 家庭 教师的例子:女教师否定自身的性欲,却热衷于她的女性 朋友 与同事的 爱情 生活;她对自身的穿着不甚费心,但对朋友的衣装极感兴趣等等。否认表现为对现实的否认或否定,不承认正在发生的事情,是指“当对外部事件的知觉象征性地与有威胁的冲动相联系时,人们会潜意识地阻止外部事件进入意识”⑦。安娜强调否认直接反对的是外部世界和外部事件,而不是反对动机或驱力。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坚称自己没有得癌症。自我约束是指个体限制或放弃了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在内的自我功能的所有领域。安娜曾描述一个“戴帽子的男孩”的案例,他拒绝参与自己不能胜任的游戏或课程,拒绝与比自己表现好的人竞争。男孩通过采取旁观者的角色限制了自我的功能,以回避不快的情感。禁欲主要是 青少年 控制自己冲动的一种手段。在安娜看来,青春初期的青少年常常对出现的本能欲望感到不安,为了使自己不至于做出越轨行为,他们便通过放弃所有令人愉悦之物来保护自己。她指出,青春期个体对本能的怀疑有一种扩散的危险倾向,即这种怀疑可能从正当的本能欲望扩散至最普通的生理需求。例如,一些青少年可能通过拒绝御寒、缩减饮食至最低限度、限制 睡眠 、延迟排尿与排便等来达到禁欲的目的。

上述提到的十五种防御机制并不全面。如,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没有区分内投和认同(identification)两种防御机制,也没有把移置(displacement)作为一种防御机制。在1972—1973年与桑德勒(Joseph Sandler)等人的讨论中,她指出防御机制的清单并不是确定的。此时,防御机制已有20种类型⑧。到2004年,心理防御机制的类型已达到101种⑨。可见,防御机制的类型是随研究深入而不断增加的。

(三)防御机制的出现时间

弗洛伊德在《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的附录中指出:很有可能的是,在伊底、自我和超我分化的不同阶段,自我才能使用不同的防御方法。⑩根据其父亲的建议,安娜认为不同防御机制第一次出现的年龄存在差异,同时,她还尝试按照时间顺序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在安娜看来,退行、反转、转向自身可能是最早出现的防御机制,它们能够相对独立于心理结构的发展而使用。压抑的出现稍晚,它能够潜意识地将冲突或痛苦的冲动、思想、观念或情感阻挡在意识自我之外或驱逐出意识自我,因而只有当儿童能够区分自我和伊底时才能够使用;而投射和内投有赖于自我和外部世界的分化,其使用晚于压抑;升华则要求超我价值的存在,因此,只有在较晚的发展阶段才能使用。

然而,安娜在《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却明确指出应放弃按照时间顺序对防御机制进行分类。首先,这样的分类与实际的经验不符。例如,幼小儿童身上的癔症症状与压抑有关,这与压抑在发展过程中较晚出现的假设不符。又如,将本能转向自身而导致的真正的受虐狂现象在儿童早期非常少见,这与转向自身可能是自我最早使用的防御机制假设不符。其次,理论观点上的差异让心理过程的时间顺序带有不确定性。如,安娜认为内投和投射应该发生在自我与外部世界分化之后,而英国精神分析学派的理论则认为,内投和投射在自我结构尚未发展、自我还未与外部世界分化时就已经产生。尽管如此,安娜在后期提出的发展线索(developmental line)概念仍然在探究防御机制的年龄顺序,并试图评估整个防御机制对健康或疾病所起的作用。此外,发展心理学领域仍然关注防御机制在个体生命过程中的发展与变化问题。⑪


cache
Processed in 0.008166 Second.